经典案例

《酱园弄·悬案》:用女性血泪喂饱票房,凭什么亵渎民国奇案?

2025-09-21 1

当一部电影打着 “改编自民国四大奇案之一” 的旗号,还集齐了章子怡、雷佳音、赵丽颖、杨幂、易烊千玺、李现等一众大咖,再加上陈可辛这位知名导演操刀,观众的期待值瞬间被拉满。可《酱园弄・悬案》上映后,等来的不是赞誉,而是如潮的吐槽,豆瓣 5.7 的评分,狠狠给了所有期待者一记耳光。


1945 年上海《申报》的社会版上,"酱园弄杀夫案" 的报道占据了整整三个版面。记者笔下的詹周氏,"眼神却如寒星"的底层女性,用一把菜刀结束了丈夫詹云影的性命,也劈开了民国女性在婚姻枷锁下的生存真相。

80 年后,陈可辛执导的《酱园弄・悬案》号称要还原这段历史,最终却交出了一部充满性别偏见与叙事混乱的 "伪历史剧"—— 它用猎奇的暴力镜头消费女性苦难,用男性角色的过度膨胀架空真实案件的社会意义,让这场本该刺痛时代的历史反思,沦为一场票房至上的商业闹剧。


一、历史消费主义:当真实苦难成了娱乐素材

真实的酱园弄案之所以震撼,在于它撕开了民国社会 "文明进步" 的伪装。

1945 年 3 月 20 日清晨 6 点多,上海新昌路酱园弄 85 号后楼,一场血案震惊四方。詹周氏用切菜刀砍杀丈夫詹云影,并将其分尸装入空皮箱,试图移尸灭迹,却因血迹滴到楼下,被二房东王燮阳夫妇发现并报警。一个普通女子为何会沦为杀夫分尸的 “悍妇”?这背后是一段被家暴与凌辱的悲惨过往。

詹周氏,本名周春兰,江苏丹阳人,自小是个孤儿。

詹周氏自幼父母双亡,8 岁被送作养女,17 岁由养父母作主与詹云影订婚,21 岁正式出嫁 。可婚后,詹云影就露出真面目,不仅出轨当铺丫头兰喜致其怀孕,还对詹周氏百般阻挠外出工作,自己吃喝嫖赌样样俱全,致使家庭穷困潦倒。詹周氏曾试图阻止丈夫杀死他和兰喜的孩子,甚至想外出打工分担家庭开支,却换来詹云影的诬陷与变本加厉的欺凌。

由此可见,詹周氏是个善良、饱受苦难女子,她在绝境中反抗,是被压迫到极致后的无奈之举。档案记载,詹周氏从 16 岁被卖作童养媳,到 30 岁杀夫,14 年间遭受的暴力包括:被烟头烫伤手臂、被灌煤油、被铁链锁在床脚。当时的上海,大小报纸纷纷对此案件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。 报道中将詹周氏描绘为一个放荡不羁、行为不检的女性,甚至暗示背后有奸夫的协助——“房帏喋血,情无可原,而分尸成块,残忍尤烈”。邻居证词显示,案发前一周,她曾跪求保甲长调解,得到的回复却是 "夫妻打闹,何足挂齿"。这些历史细节指向的核心命题 —— 旧时代女性在法律、伦理、舆论三重压迫下的绝境,在电影中被简化成了一场场血腥的视觉秀。


二、从苦难史诗到猎奇秀场:被撕碎的女性叙事

96分钟的电影,为何70%都在呈现血腥的虐女镜头?到底是为了展现受害者的悲惨遭遇还是导演的猎奇心理?詹云影醉酒后的施暴戏就持续了长达几分钟:镜头从他狰狞的面孔摇到詹周氏蜷缩的身体,又切到她撞在桌角的额头渗血的慢动作。这场本可一笔带过的背景交代,被导演拉长成暴力奇观。

詹周氏遭受丈夫虐打

审讯室戏更是令人窒息。薛志武审讯时,突然踹翻椅子,让她重重摔在地上;当她试图辩解,薛志武又回对她拳脚相加 ......这种暴力情节被导演用精准的镜头语言反复强调,仿佛观众花钱进影院,就是为了看一个女人如何被一点点摧毁。

加拿大黑马预测

薛志武审讯詹周氏,并对其殴打的暴力场面

《酱园弄·悬案》:用女性血泪喂饱票房,凭什么亵渎民国奇案?

最荒谬的剧情呈现莫过于那场令人印象深刻的——"人猪搏斗" 。导演用交叉剪辑,把女性的生理痛苦转化成可供观赏的视觉刺激。当血浆混着泥水浸透她的衣衫,镜头突然拉远,让她蜷缩的身体在空旷的场院里显得像只被玩弄的虫子 —— 这种刻意制造的 “渺小感”,暴露了创作团队对女性身体的病态凝视。最后再呈现薛志武端起姿态一枪击毙特效猪,并意味深长的镜头。着实让人莫名其妙。

史料记载,薛志武原型人物在审讯时确实用过酷刑,但从未有过如此荒诞的验证方式。这个完全虚构的情节,暴露出创作团队对历史的轻慢——他们不在乎历史的司法程序,不在乎真实案件中詹周氏 "以弱杀强" 背后的社会结构性矛盾,只在乎如何用最刺激的画面让观众掏钱。当镜头特写章子怡饰演的詹周氏被獠牙划的满身伤痕,当血浆特效染红整个银幕,主创们或许忘了,这个角色的原型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苦难女性,而不是供人猎奇的道具。

与之相比的是《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》,金福南被侵犯的场景只给了芦苇丛摇晃的远景,被殴打时用的是逆光剪影,导演把所有镜头语言都留给了她举起镰刀的瞬间。而《酱园弄》却把 70% 的暴力镜头都用在女性受辱上,反抗的时刻要么被省略,要么被处理得模糊不清。当一部电影对女性的痛苦如此痴迷,对她们的反抗却如此吝啬,它早已不是在讲述苦难,而是在消费苦难。

《金南福杀人事件始末》电影海报


三、叙事塌方:野心过剩的立意飘空

《酱园弄・悬案》试图探讨多个深刻的主题,女性觉醒、社会黑暗、时代洪流下的众生相等等,可正是这种 “全面开花” 的野心,让影片的主题变得杂乱无章,每个主题都只是浅尝辄止,没有一个能真正深入挖掘。

先说女性觉醒这一主题。电影中,赵丽颖饰演的女作家西林,原型苏青,在真实案件中撰写了《为杀夫者辩》等文章,直接推动了公众对案件的关注。而电影中的西林,本可以和章子怡饰演的詹周氏,杨幂饰演的王许梅一起展现更多的剧情,讲述不同阶层、不同身份女性之间互助的“民国女子群像”。然而这三条线索在电影中互相干扰,观众看到的不是 "时代画卷",而是一场混乱的叙事灾难。监狱中的女性互助和对司法黑暗的批判也只是浮于表面,变成了一句句口号,缺乏电影情节的深入展现。

而詹周氏的觉醒过程,更是被处理得简单粗暴。她在狱中听了西林的文章,就突然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女性,变成了一个敢于在法庭上翻供,高呼女性权利的勇士。这种转变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成长的过程,就像是导演和编剧强行给她戴上了一顶 “觉醒” 的帽子,完全不顾观众的感受。

再说社会黑暗这一主题。影片中确实展现了一些民国时期社会的黑暗面,如警察的腐败、司法的不公、权贵的横行等等。但这些情节都只是一闪而过,没有深入展开,就像是一个个孤立的片段,无法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压抑与绝望。

至于时代洪流下的众生相,影片更是没有把握好。众多配角轮番登场,本可以展现出那个时代不同阶层、不同身份的人的生活状态和命运起伏。但由于角色塑造的失败和剧情的混乱,这些配角只是一群面目模糊的符号,无法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,也无法让观众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。


陈可辛志在用悬疑外壳装下女性史诗。但从成片来看,这个外壳早已被各种冗余的叙事线索撑破。电影强行加入的 "初恋戏份",在真实案件中找不到任何佐证。史料显示,詹周氏与詹云影的婚姻完全由媒人包办,婚前从未谋面。那些初恋的心动和温馨的画面,不仅是对历史的篡改,更消解了案件的悲剧性 —— 当观众看到年轻时的詹云影也曾温柔待她,很容易将后来的暴力归因于 "男人变心",而非制度性的性别压迫。


四、男性篡位:从女性史诗到警探秀场

在《酱园弄》中,章子怡的表演再用力,也敌不过镜头对雷佳音的偏爱 —— 薛志武这个在真实案件中只存在于卷宗里的警长,在电影中俨然成了主角。

从戏份占比来看,影片本以女性觉醒为核心宣传点,詹周氏理应是绝对主角。可实际呈现时,雷佳音饰演的薛至武戏份却极重,甚至在时长和情节推动上盖过了詹周氏,使影片偏离了观众预期的女性叙事主航道。如果导演要以侧面描写酱园弄悬案,完全可以以当时的重要转折性人物——女作家苏青(影片中为西林)这一角色来呈现。

角色形象塑造上,薛至武几乎全程被塑造成愤怒、残暴、充满戾气的形象,缺乏角色应有的多面性与深度。他对詹周氏滥用私刑、肆意折磨,这种单一的反派形象在缺乏内心矛盾和转变的情况下,显得扁平且刻板,难以引发观众对角色的深入思考,更多的是激起对其行为的反感。

从剧情逻辑角度分析,薛至武针对詹周氏的行为动机模糊。仅仅因为一些毫无说服力的理由,就对詹周氏死缠烂打、穷追猛打,其行为缺乏合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,使得整个剧情发展在这一人物线索上显得突兀且生硬,观众难以理解角色行为背后的驱动力,进而对这一角色设定产生质疑。

当一部号称 “女主戏” 的电影,让女主角的台词量不及男配角,我们不得不怀疑:导演到底在害怕什么?是怕女性的声音太有力量,盖过了他精心设计的男性弧光吗?

五、历史反思的缺位:从社会议题到娱乐消费品

这个真实存在过的女性,用极端方式对抗压迫,她的故事本该让我们反思性别暴力的根源,而不是成为娱乐工业的素材。《酱园弄・悬案》的最大失败,在于它用精良的制作包装了空洞的内核,用猎奇的镜头掩盖了思想的贫乏。

电影宣发时的 "就酱体" 热搜,是这种娱乐化倾向的顶峰。当性别暴力被简化成一句轻飘飘的调侃,当真实苦难被当作营销噱头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,更是对苦难的共情能力。那些在电影中被反复展示的暴力镜头,那些被刻意放大的男性角色,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背叛 —— 背叛了詹周氏们的挣扎,背叛了苏青们的呐喊,也背叛了所有期待从历史中寻找力量的观众。

或许陈可辛真的想拍一部 "有深度" 的电影,但他最终被市场逻辑和男性视角绑架。当艺术创作向流量妥协,当历史反思让位于感官刺激,拍出这样的作品并不奇怪。只是我们不该忘记,1945 年那个秋天,詹周氏在法庭上说的最后一句话:"我不是坏人,我只是活不下去了。" 这句话里的绝望与反抗,才是酱园弄案最该被记住的东西 —— 可惜,在这部电影里,我们看不到。


这部耗资巨大的“大片”,最终只证明了一个道理:有些历史,可以被改编,但不能被亵渎;有些苦难,可以被呈现,但不能被消费。当创作者失去了对历史的敬畏之心,再华丽的镜头,也拍不出真正的史诗。